标题:《诗经·黍离》深度解析:知我者,谓我心忧,究竟忧在何方?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句千古名句,在后世的语境中,常见两种用法。
首先,它被用在隐士的身上,与唐伯虎的“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有异曲同工之妙。隐士往往身负才学,厌倦官场的灰暗,选择退隐。他们心中常念天下苍生,于是心有忧虑,但这种忧虑难为常人理解。
另一种用法则体现在怀才不遇的才子身上。他们与隐士的区别在于是否得遇明君。怀才不遇的人往往遇见了明君,但才华未被展示和任用。例如“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贾谊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他们都遇见了明君,却未能施展才华,心有不甘,是以忧虑。但在外人看来,这种忧虑却往往带有贪恋权势的俗气,因此不能为外人理解。
然而,在我未读《诗经》之前,我总是先入为主地将这种“心忧”定义为个人的忧虑,担心的是才华,寻找的是知音。但实际上,这份心忧忧虑的是宗周,是礼崩乐坏,其中蕴含的是孔圣人的格局。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最早见于《诗经·王风·黍离》,是王风之首。对于这句诗,历来有不同的解读。其中,《诗序》认为其为“闵宗周也”,这在后世是有争议的。尤其是现代学者的推测,如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义为旧家贵族为其破产所做,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是流浪者书写思乡之情。综合所有信息来看,《诗序》的评说应为诗说正统。
首先,我们要明白“宗周”与“周”是不同的。“宗周”指的是西周,是武王伐纣打下的国家,文王为此建立礼乐制度,是正统。而周幽王之后,宗周已灭,平王东迁,政权衰弱。因此,《王风》当是东周的宗族乐曲。
由此可见,《黍离》的真实情境应如《诗序》的描述。平王东迁之后,朝中大夫偶尔路过西周都城镐京,看到满目疮痍,再无当日的宫阙与繁华,只剩黍离野蛮生长。心中悲悯,生出家国颠覆的悲哀感,且这种大悲凉无人可以诉说,令其生出“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感慨。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离》全文共三章,每章十句,结构相同。方玉润评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
我们来看第一句,诗人来到宗周的都城,看到黍稷(大米和小麦一类)刚刚生出细芽,他脚步缓慢,心中生出愁绪。这种愁绪无法诉说,甚至无法言之于文字,他无奈苦问苍天,“此何人哉”问的是何人害我家国覆灭,问的是何人知我心中愁绪,问的是此情此景我能如何。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之后的两章,同样的场景,黍稷却已长出了稷穗和果实,诗人的心境也一步步变化,从“如醉”到“如噎”,步步递进,心境的忧郁更甚。
他向天地的追问,在后世有不同的用法,但归于个人却总显格局的小处。从诗中的情境,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国颠覆,礼崩乐坏的悲悯;可以感受到知音难觅,世间悲凉唯我的孤寂;也可以感受到自然的强大力量与立于其中的人类面临世事无常的忧思,这是“知我者,谓我心忧”最初忧心的样子!
本文由一古文点小原创,每天分享一篇古文,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转载请注明来自郑州永和不锈钢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千古名句!知我者,谓我心忧,到底在忧心什么?《诗经·黍离》 》